背景 · 慢病现状
现有高血压患者2.7亿,知晓率、治疗率、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1.5%、46.1%和16.9%
现有糖尿病患者1.2亿,知晓率、治疗率、治疗有效率分别为36.5%、32.2%和49.2%
现有高脂血症患者1.4亿,知晓率、治疗率、治疗有效率分别为31.0%、19.5%和8.9%
背景 · 不合理用药现状
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全球大约有50%的药物为不合理使用;
中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人数达250万,增加的医药费达400亿元;
2020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《药品不良反应/事件报告表》167.6万份;
2020年药品不良反应/事件报告涉及的怀疑药品中,化学药品例次数排名前5位的类别为抗感染药、心血管系统用药,肿瘤用药,电解质、酸碱平衡及营养药,神经系统用药。
背景 · 药物疗效现状
影响因素包括年龄、并发症、营养状况、遗传背景、药物相互作用及环境等,其中遗传背景的影响尤为重要;
药物进入人体内,经过吸收、转运、代谢、效应及清除的过程发挥作用;
携带不同基因型的患者在药物作用过程中可能呈现反应的程度不同,表现为药物反应性的个体差异。
背景 · 药物基因检测基本原理
药物代谢酶、转运体和受体(药物作用靶点) 的遗传变异,是影响个体对药物的吸收、分布、代谢和排泄的主要原因。
个体化用药:
在充分考虑每个患者药物基因类型、性别、年龄、体重、生理特征、病理进程、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等综合情况的基础上,制定安全、合理、有效、经济的药物治疗方案
背景 ·个体化医学模式
个体化药物治疗,是以药物基因组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医学模式
基因检测根据个人遗传差异确定药物剂量和种类,从 “千人一药、万人一量”的时代,步入个体化“定制时代”。
背景 ·研究进展
截至2016年5月,FDA已经有199种药物标注了不良反应与基因的关系,囊括了包括心脏病、内分泌、免疫、肿瘤、疼痛管理、精神病、泌尿等几乎所有的疾病用药。
2015年,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布《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基因检测技术指南(试行)》《肿瘤个体化治疗检测技术指南(试行)》的通知。
2017年,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《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(第2版)》,增加了高血压用药基因检测相关内容。
相关指南颁布:标志着我国分子诊断在临床个体化用药指导领域的标准化和规范化。